臺大團隊突破技術瓶頸:即時監測腫瘤細胞DNA修復活性 開創精準醫療新紀元

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和臺大醫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以腺病毒為載體的螢光檢測技術,能高度精確地測定腫瘤細胞的DNA修復活性。這項技術可應用於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還在卵巢癌患者的臨床應用中預測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將為精準醫療的未來發展帶來新契機。

過去的研究發現,BRCA1/2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DNA修復活性下降,並且可被多聚ADP核醣聚合酶抑制劑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ors, PARPi) 的專一性所毒殺。目前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至少4種癌症中有較高比例的DNA修復活性缺失,包括卵巢癌、乳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這樣的缺失使患者在接受PARPi療法上有極佳的治療效果。然而,過去僅通過基因檢測難以全面且精準地確定適合接受治療的患者,因為除了BRCA1/2基因的突變外,細胞內還存在其他分子機制可能導致DNA修復活性下降。

這項研究開發的DNA修復活性檢測方法彌補基因檢測的不足,能夠即時反應腫瘤細胞的DNA修復活性。此外,通過分析不同類型腫瘤細胞的DNA修復活性數據,研究團隊確定,1個標準化的活性數值,可以用於預測至少3種不同類型的癌症細胞對PARPi治療的敏感度,包括三陰性乳癌、卵巢癌和大腸癌。重要的是,經過臨床測試後發現,研究團隊所開發的活性檢測技術相對於基因檢測或免疫螢光染色法,更能準確預測患者腫瘤細胞對PARPi的敏感度,並有效區分接受一線治療後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的病人。

這項研究成果強調基礎研究的關鍵性,以及基礎科研與臨床研究的間的合作如何有助於解決醫學上的重大問題。也特別感謝臺灣大學、中研院、臺大醫院以及國科會對這項研究的大力支持。

研究成果全文: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3)00424-X


引用來源:https://www.ntu.edu.tw/spotlight/2023/2198_20231025.html